【重磅快評】促轉會轉型中正紀念堂 輕忽民眾自主性

促轉會日前提出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連日來引起各方討論。在21世紀當代,中正紀念堂因應不同民意,或有重新檢視必要,但是否應如促轉會開腸剖肚式的「轉型」,顯然大有討論空間。促轉會稱要改造中正紀念堂威權象徵空間,園區內包括牌樓、廣場、大道、角亭、階梯等都要調整,園區內帶有崇拜、仰望視角的路徑,也該改善。但隨機問問在中正紀念堂園區休憩的遊客是否感受到這些威權象徵,答案大約都是不。中正紀念堂1970年代末設計時,固然深具崇敬帝王的象徵語彙,例如正面牌樓是仿古代皇陵牌樓的「五間六柱十一樓」規制,希望讓觀者通過牌樓後走向筆直的瞻仰大道,再走上堂體前代表蔣中正享壽數的89階階梯。但時至今日,這些所謂威權語彙除了設計者,大概只有研究多時的促轉會了解。然而對當今遊客來說,所謂威權的牌樓除是拍照最佳景點,還是各種活動集合點;寬廣大道也是拍照最佳背景,正好襯托乾淨人影;長長階梯則可供小坐休憩,還能連擺各種美姿。至於自由廣場,早就是眾多活動舉行的絕佳場地,從雲門舞集到柏林愛樂等國內外名團都在此處與民同歡,還是野百合學運歷史場景。促轉會眼中的威權空間,人民早已自主重新定義。若說人民不該昧於無知,不解這些威權象徵意義還自得其樂,促轉會重點也應放在加強知識教育,讓民眾了解其設計原意,再自主判斷。比如重現當年時空,解釋為何會有此崇拜帝王般的威權思考及設計,再進一步討論當今該如何面對這些威權象徵。或許,台灣當代還有人信服這些象徵,但更可能的是,多數民眾身為自主決定意志的「能動者」,早已用自己遊園方式,化解當年硬體蘊含的威權意涵。當硬體明明已被民眾重新詮釋,促轉會若還認定改變硬體才是真理,恐怕又是不尊重民眾自主詮釋。再者,促轉會真想將中正紀念堂園區改造為「反省威權歷史公園」,若原樣保留當年設計園區,不正好有如保存歷史膠囊,密封所謂威權設計,更可供後人省思?否則一旦全部拆除,一來失去批評基礎,無從參照,二來浪擲預算,徒然多了個毫無特色的公園,反而更沒意義。促轉會認定移除蔣中正銅像才叫轉型正義的一廂情願,也在日本政治學家小笠原欣幸的媒體投書凸顯。小笠原欣幸這篇投書指出,中正紀念堂一直是他向日本學生推薦的指標性定點,那巨大的銅像與炫耀的三軍儀隊儀式,留下那個年代的原味,對海外的旅客提供非常好的民主教育機會。這又再次顯示,涉及威權的硬體並非只有拆除一解,後人自有詮釋。促轉會要做轉型正義,固然是想回應反蔣民眾,但若只在消除硬體打轉,一來顯示面對所謂威權的手法過於刻板,過度低估一般民眾自主性,更別說未考慮擁蔣民眾必然的憤慨。在蔣議題仍然敏感的此刻,促轉會該做的應是公開並陳相關正反資料,以中立態度提供重詮空間的各種可能,若只是硬轉型硬體,除了浪費民脂民膏,恐怕挑起更多對立,未來自己恐也被「轉型正義」。更多udn報導陳意涵懷二寶凸眼暴瘦慘樣瘋傳 真相出爐了「澳洲野玫瑰」露腰又露腿 激瘦中空裝洩19吋螞蟻腰遇船難海上漂流!婦喝尿硬撐 親餵母乳「被吸乾」「IS新娘」求回國 名嘴轟:留她在恐怖溫床上發爛吧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