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決定今天(24日)開始排放「核處理水」,負責實際作業的東京電力公司(簡稱東電)將於台灣時間中午12時左右排放。目前預估首波「核處理水」排放量約7800噸,將利用17天完成排放入海。日本現場直擊福島第一核電廠在2011年3月遭受東日本大地震(台灣稱311大地震)帶來的海嘯侵襲,引發爐心熔毀,為冷卻熔融核燃料團塊,又製造出污染水。東電利用淨化裝置去除氚以外的多數輻射物質,最後變成「核處理水」(ALPS處理水),貯存在福島第一核電廠腹地內。綜合外媒報導,日本政府8月22日決定最快24日排放「核處理水」,東電22日晚間已將摻入大量海水的「核處理水」貯存在被稱為豎井的設備內,再測量氚濃度是否稀釋到預期水準。東電24日透過聲明指出:「我們將在(東京時間)下午1時左右打開海水輸送泵的開關,開始向海洋排水。」日本福島縣遭受海嘯破壞的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處理水儲罐。(Kyodo/路透社資料照)東電在排放前會先把核處理水用海水稀釋百倍以上,每公升含氚量將不到1500貝克,是日本境內標準的四十分之一。排放作業將由東電作業人員遠端操作。目前預估首波「核處理水」排放量約7800噸,將利用17天完成排放入海。至於到2024年3月底前的2023年度排放量,目前預想約30座貯存槽的3萬1200噸。排放入海後第一時間所測量到的氚濃度,日本政府預計最快27日公布。東電2021年曾進行模擬試算,若階段性將「核處理水」排放入海,最快也要到2051年度才可能排放完畢,也就是說從開始排放到完成排放需耗時約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