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類普篩」一問三不知 防疫策略又來亂

指揮中心天宣布基隆市實施「類普篩」,但對如何教導民眾正確使用快篩劑、如何落實通報、後續隔離、醫療收置能量等配套,都沒有說清楚。記者許正宏/攝影清明連假在即,各地確診個案持續創新高,指揮中心宣布基隆「類普篩」計畫仍不見著落,昨僅說明何謂類普篩,執行細節包含篩檢對象、篩檢時間、回收辦法都一問三不知,就怕連假人流再度四散各縣市,早就失去篩檢的意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向來的防疫模式不見整體布局,往往靠「滾動式調整」五字,當萬能擋箭牌,自創新名詞把民眾唬得一愣一愣。從以前過去「微解封」、「校正回歸」到現在的「類普篩」,說不清楚防疫目的、篩檢目的,也不明白中央到底是想要清零、還是想要與病毒共存。指揮中心總是給人曖昧不明的態度,讓防疫處於不上不下的尷尬地帶,不僅讓民眾無所適從,也讓人無法期待解封,防疫經濟新模式恐淪為紙上談兵。歐美、澳洲、韓國、新加坡、日本、香港逐一邁向開放,台灣已習慣「獨樹一格」防疫模式,什麼都要跟別人不同。創立「類普篩」新詞彙,同時行銷是專屬於基隆的「基隆模式」,只是北北基桃屬於共同生活圈,篩檢範圍將再擴大嗎?指揮中心流於形式,注重形象的防疫方式,往往讓人忘記他們是專業單位,此時可否回歸用科學數據進行決策,而不是混亂、說詞反覆、定義不明的政令。疫情多點散發,專家有共識不會回到三級警戒,但強碰國內選舉又禁止逐桌敬酒、脫口罩規定開開關關,縣市首長拚選情兩手一攤「忘了」,更不要說民眾實聯制、打疫苗、戴口罩陷入防疫疲乏。習慣了「滾動式調整」的指揮中心,是否真的做好「常態生活」的打算?或只是讓想回歸正常生活的民眾更錯亂,反而後繼無力無法因應與疫情共存的準備。更多udn報導清大理工碩士不當工程師 改從事這一行網大讚:超賺像在國外!員林整排透天別墅驚呆天龍人 網曝秘辛他怨iPhone「這機型」用1年變垃圾 釣一票苦主:過保就GG女生婚前就要仔細觀察 專家:留意「2大類婆婆」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