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在巴黎的實驗室拿與COVID-19最近親的冠狀病毒實驗,發現無法以人工方式為病毒培養出與COVID-19相同的感染機制。這對「病毒源出人造」的理論又是一次打擊。一份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在巴黎的實驗室拿與COVID-19最近親的冠狀病毒實驗,發現無法以人工方式為病毒培養出與COVID-19相同的感染機制。(示意圖/Getty Images)「紐約時報」報導,一組法國科學家團隊2020年中在寮國的洞穴採集蝙蝠唾液、排泄物檢體,發現內含的冠狀病毒與COVID-19病毒有驚人類似。之後幾個月裡,科研人員在巴黎的高安全等級實驗室研究,盼找出COVID-19疫情起源的相關線索。研究的成果豐碩,科研人員先是去年發現這些蝙蝠冠狀病毒能與人體細胞結合;上月發現,難以用人工方式讓蝙蝠冠狀病毒演化出與COVID-19病毒一樣的感染機制,顯示新冠病毒應是天然演化出能快速傳播與感染人體的「弗林蛋白酶」切口。科學家為這種從馬氏菊頭蝠糞便採集到的冠狀病毒命名為BANAL-236,在實驗室發現它也跟新冠病毒一樣,能靠棘蛋白感染人體;科研人員今年2月將發現刊登於「自然」(Nature)科學期刊。科研人員上月發表第2波在實驗室裡對老鼠與猴子的研究發現,報告正接受同儕審查。研究顯示,BANAL-236病毒很難存活於受試動物的肺部,若從鼻子植入,受試猴子的感染症狀也很輕微。這項研究負責人、巴黎「巴斯德研究所」(Pasteur Institute)病毒學家艾洛瓦(Marc Eloit)研判,BANAL-236「威力」不若新冠病毒,是因缺乏新冠病毒所擁有的「弗林蛋白酶」切口(furin cleavage site)。科研人員發現移除「弗林蛋白酶」切口後,新冠病毒難以在動物的肺部複製,也難以感染新宿主,顯示「弗林蛋白酶」切口是新冠病毒一大關鍵演化。艾洛瓦與同僚於是嘗試人工為BANAL-236演化出「弗林蛋白酶」切口,但實驗發現無法用人工讓BANAL-236長出「弗林蛋白酶」切口;病毒經加工後雖出現其他變異,但也沒更易於感染老鼠肺部。艾洛瓦認為,他們無法在老鼠或人類腸道細胞的BANAL-236上做出「弗林蛋白酶」切口,顯示新冠病毒身上這道感染機制,應是病毒仍在蝙蝠身上時演化而來,因為也看不出病毒能在「中間宿主」(如狸、貉)演化出的證據。支持COVID-19疫情源起於華南海鮮市場的科學家認為這是又一病毒並非人造的新證據,因為既然巴斯德研究所的人員在實驗室裡沒法人工為BANAL-236做出感染機制,在武漢的實驗室人員也沒法為病毒製造出「弗林蛋白酶」切口雪梨大學病毒學家霍姆斯(Edward Holmes)說:「這有如再為實驗室外逸論的棺材釘上釘子,讓這套說法不得翻身。」艾洛瓦的研究團隊如今正探尋新冠病毒的元祖是否在野生蝙蝠體內時演化出「弗林蛋白酶」切口,從而跑到中間宿主或直接跑到接觸過蝙蝠的人身上。